一個比我年紀大40多歲的病人跟我說 “算吧啦 !你應該都唔會識我聽開既粵曲架啦”(“ 算了吧 你應該都不懂我平常會聽的粵曲”)一個拒絕的語調加上雙手翹起的姿勢令我覺得他背後的意思可能是:走開吧! 你根本一點也不認識我也幫不了我。 “你講得岩呀!粵曲唔係我既專長,不過一兩首,我都識D既!不如我地一齊唱丫! (你說得對!粵曲不是我的專長,但是一兩首我也可以的。不如我們一起唱吧?)
我拿起了木魚開始敲打一個節奏。開始哼著帝女花。當我唱到第二/三句的時候他開始也跟著唱。我們音樂上的互動也開始了。每一個音樂治療師也有自己的工作模式。我就覺得唱歌跟歌曲唱作可以很快地跟我的病人建立治互信的療關係。
唱歌 : 透過過發聲器官產生音樂性聲音的過程。 我會將音樂治療的唱歌分做兩類。 第一是即興的(IMPROVISED) , 第二類的是唱作好了的歌曲(SingingSongs).
即興的發聲 (Improvised vocalisation) 利用音節(Syllable), 但不一定帶有意思。
唱作好了的歌曲(SingingSong) 有多一點組織: 前奏, 正歌,副歌, 過橋 等。有歌詞, 有意思。
唱歌對身體的健康
1) 多一點氧氣
我留意到有一些病人會呼吸比較急速和氣喘。唱歌時須要多點空氣所以潛意識會呼吸多一點和深一點。從而將多一點氧氣輸送身體需要的地方。
2) 唱歌的時候潛意識會改善你的站立姿勢。
以下是一則唱歌對健康的研究 http://www.emeraldinsight.com/doi/abs/10.1108/09654280210434228
唱歌對心理情緒的健康
首先我們應該回到最基本的層面 - 我們的聲線與能量的抒發。
我們的潛意識會將痛楚,負面和正面能量或情緒用聲音抒發。 比如說當嬰兒肚餓的時候會大喊。 當我們遇到痛楚的時候潛意識會令我們大叫一聲。當網球員發球的時候會大嗌一聲。健身室訓練舉重的人會有時聽到他們大叫。即興的發聲 IMPROVISED VOCALISATION 可以在日常生活裡面體會到。 有一些人會選擇號哭,有一些只會掉下眼淚。
有歌詞的歌曲能夠培大情感抒發。
比如說披頭四的let it be,如果在說話上重複let it be很多次,聽者會覺得很煩厭,或覺得說話的人有一點奇怪。 但是換了唱歌的情況,情感變得不一樣了。 透過音樂的旋律和重複的歌詞可以可以觸動我們的情感。你可能會問如果唱歌時令病人的情緒變得更加激烈那怎麼辦?音樂治療師是透過專業訓練的應該懂得如何去處理這一些環境。如何去盛載一些負面情緒。所以聘請註冊了的音樂治療師很重要的。
娛樂VS 治療
卡拉ok 唱歌是跟朋友一起的娛樂,傷感時用來發洩的一個好空間。但絕對不是一項治療。
治療的目的是思想或者是心境有一些長期的變化。 音樂治療師會透過歌詞 或者是音樂的旋律,提供病人一個聯想的空間,引領病人處理自己的情緒。 音樂是一樣治療的工具。
<本文由音樂治療學生張潔瑩小姐撰寫>